《归“家”》
岁末寒冬,
南京下起大雪。
这纷飞的雪,
让世界宁静又美好。
雪后天晴,
融融暖意在心中慢慢腾起。
这恰似我的心情:
2023年12月27日,
我与爱人同时领到了
南京市红十字会的
《自愿捐献遗体纪念证》。
这一天,是我最激动开心的一天。
本文作者简介
洪妲雪,安徽黄山人,退休后居南京江宁麒麟街道,系麒麟街道文化志愿者。爱好阅读和写作,有散文若干见诸报刊和网络平台。2023年12月27日登记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曾经的我因神经衰弱导致严重失眠,头昏头晕,啥事也做不了,每天病怏怏的样子。病魔夺我文思,我忍痛挥泪告别文字,退出文苑,躲避文友。我想,这样的身体状况是没法再留文字,没法再用笔尖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了。如何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人活着,或者离去,总要留点什么在这世间。
思来想去,我做出了一个让自己都惊讶的决定:死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我希望身强力壮者带着“我”继续为人类做贡献,这是我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更是生命的另一种意义。
犹记得疫情放开的那段日子,我们夫妻二人同时阳了。发烧、咳嗽、乏力等问题接踵而来,身体上的各种不适一起并发。我们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感觉似乎是生命在敲响最后的警钟。那时的我,心中最为惦记的是捐献大事还没有登记。一想起此事,我就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完成心愿,我取来纸笔,重拾文字。我把这一愿望写在日记中,以防不测。
奇迹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慢慢的,我们的身体竟然渐渐好转。我开始尝试和爱人商量捐献大事,他听完以后非但没有反对,反而赞成且乐意参加。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勇气,紧接着,我们和唯一的女儿商量此事。女儿说:“这是好事,能让爱心传递,让生命延续,更有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于国于民都有利,我非常支持你们的选择。” 自此,我心里的牵挂和担忧终于释然。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找到登记处。
经多方打听,我得知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工作是由南京市红十字会的捐友协会负责。于是,我上网查询《南大医志爱社》(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生团体)公众号,按照公众号的《捐献途径》指引,进入南京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登记系统,填写本人信息,提交捐献申请。登记完毕,公众号的工作人员把线下发证机构的联系方式告诉了我。
这次,一岁多的外孙女和我们一起前往南京医科大学捐友办公室。在这里,副会长黄培昇等人热情地接待我们夫妻,郑重地为我们颁发红彤彤的纪念证,并连声说“谢谢”。他们的敬业和热情,他们的大爱和关怀,让我们如沐春风。我心中明白:我的这次选择是正确的!在交流过程中,黄副会长又赶紧拿出《捐友通讯》和《会员手册》递给我,热情地邀我投稿,真诚地邀我加入协会。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捐友,寻觅到温暖的大家庭。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在文化历史名城的南京,我仿佛有了一个“家”,这个家的精神风貌是:“诞生与逝世乃人生必然,晚霞和晨曦皆光照人间”。这个家,能够寄托晚年的精神生活,能够包揽身后大事;这个家,认可每个人的存在意义,认可每个人的奉献精神。作为“家”中的一员,我骄傲自豪,且又时常感到温暖。我明白,她就是我一直寻寻觅觅的“家”。我的捐献登记之路,正是我的归“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