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赛道上,有人选择追逐梦想的星光,有人选择在平凡中铸就不凡。近日,两位“00”后青年先后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两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新生希望,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用科技守护生命——南中医学子张安杰捐献造血干细胞
8月13日,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2022级学生张安杰,在采集医院成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江苏省第1668位、南京市第239位、栖霞区第31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份善举的种子,早在几年前便已悄然种下。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张安杰,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献血车进校园”活动时,被医护人员讲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深深触动。那一刻,他脑海中浮现出母亲当年手术时的情景——正是17位爱心捐献者的热血,挽救了母亲的生命。这份刻骨铭心的家庭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生命相系,血脉相连”的意义。他攥紧手中刚填好的献血登记表,又毅然扫码加入中华骨髓库:“这是献给青春最好的礼物,藏着一份随时可能发芽的希望。”
今年5月,红十字会的电话突然响起:“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了。”张安杰握着听筒的手微微发颤,像被命运轻轻撞了一下。“能够匹配成功,是莫大的缘分;能够捐献救人,是至高的荣幸。”他欣然应允。
面对家人的顾虑,张安杰详细解释捐献的科学性、安全性,并分享了学长学姐们成功捐献的案例,最终使他们的担忧都化作了全力支持。学校和红十字会也全程提供细致周到的关怀与保障,让他倍感温暖,更加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捐献完成后,张安杰感慨道:“虽然我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非直接从事临床医疗,但我深知科技的力量同样可以守护生命。我参与多个智慧医疗项目,正是希望用技术为健康服务。而此刻,能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直接挽救他人生命,更是‘科技向善、生命至上’理念最直接的践行!”
六年坚守终圆梦——医师节,他用造血干细胞点亮生命之光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江苏省中医院规培医生陈诚在这一天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名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由此成为江苏省第1670位、南京市第240位、秦淮区第2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陈诚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用大爱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自己的节日献上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
2019年底,刚满18岁的陈诚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不仅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更留下了8毫升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中等待匹配的“生命种子”。“当时就觉得,哪怕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只要能给患者多一份希望,也是值得的。”陈诚回忆道,这份初心在漫长岁月里从未褪色。
2025年7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他心潮澎湃——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没想到这么多年后,真的有机会帮助到别人。”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这场等待六年的“生命之约”终于有了归宿。
在采集室内,当造血干细胞顺着导管缓缓流向储存袋时,陈诚的眼神坚定而温暖。作为一位即将正式步入医疗行业的规培医生,陈诚以这一特殊而庄重的方式,践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誓言。他想对远方的患者说:“虽然我们不曾相识,但此刻我们的生命已通过这份特殊的‘血脉相连’紧紧系在一起。移植后的日子或许不易,但请记住:每一次疼痛都是康复的阶梯,每一次坚持都在为希望铺路。相信不久后的某天,当阳光再次洒满窗台,你会笑着发现,那些咬牙挺过的日子,早已化作生命里最坚韧的力量。”
一颗希望的种子,因爱而萌发;一份生命的馈赠,因善而永恒。两位“00后”青年以青春之名,书写着生命的奇迹。他们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深植于心、外化于行,用仁爱之心践行医学之术,以专业所学守护人民健康,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