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场遇见
冷遇见暖,于是有了雨
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
天遇到地,便有了永恒
人遇到人,开启了生命的延续
南京市红十字会新开设栏目“生命·遇见”,为您讲述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故事,邀您聆听生命的遇见。
星之所在,必有熹光
我明白,每个普通人都如星辰
微小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最终,这光芒会交织成灿烂的星河
我要做的就是
不断寻找和我一样的星辰
吸引更多人一起发光
我是蔡亚梅,2023年3月1日,我和爱人马仁树同时办理了捐体登记手续,我现在担任六合区大厂街道新庄片区捐友小组长。
本文作者简介
蔡亚梅,1957年2月出生,父母均为军人,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1970年12月应征入伍,在南京军区后勤十五分部三六一医院工作,1976年3月退役分配到南钢医院从事放射专业工作。2023年3月和爱人马仁树一同加入南京捐友,5月担任捐友小组长。
我对遗体捐献早有耳闻,虽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但我并不知细节和具体登记过程。2022年底,同事母亲去世,丧事从简,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院。这时,我才知道同事90多岁的母亲曾是医务工作前辈,在多年前就办理了捐体登记手续。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同是一名医务人员,我更明白遗体捐献的意义,那一刻,我暗下决心定要向前辈学习。
回到家中,我和爱人商量捐献遗体之事。让我意外的是,他不迟疑、不反对,非常坚定地支持我,并决定和我一起将自己的未来交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为培养医学人才做最后贡献。爱人的这一举动,让我再次感受到爱的力量。当小爱融入大爱之中,我更骄傲这辈子选择了他。
我父母是军人,从小我生活在部队大院;长大后,我从军从医。这样的经历,让我有着极强的执行力。做决定后,我俩就多方打听,最终了解到捐友组织。
2023年3月1日,小组长郭弘亲自上门为我们办理捐体登记手续。接过“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时,我内心特别激动,就像孩子找到了家,找到了组织。
成为一名捐友,我才进一步理解“三献”的意义和价值。很快的,我就给了自己一个新目标:不仅仅只是成为一名捐友,更要成为积极宣传“三不、两献、一育”的捐友。
一滴水,可以蒸发,可以折射阳光;一粒石,可以无声,可以激起千层浪。当天,我就把我们的决定告诉家人,大姐夫当即决定要登记遗体捐献。3月3日,鼓楼区小组长上门为大姐夫妇办好一切相关手续。
没想到,半个月后大姐夫突然离世。我们深感悲痛但又感到欣慰,大姐夫如愿实现了遗体捐献的心愿,他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这件事给我一个启发,宣传“三献”刻不容缓。只有及时有效宣传,才能让更多百姓和我一样了解“三献”,继而加入“捐友”组织。我知道,如果知道“捐友”组织和它的意义,将会有更多人成为“捐友”。
要宣传“捐友”,就要多了解它,多参加活动。在这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在老捐友的带领下,我先后参加了捐友合唱队、参加了真爱永恒——“沐手教书、金陵缅怀”签字活动、参加了市红十字会主办的“生命·遇见——2023南京市遗体器官捐者缅怀纪念活动”、“生命教育 救在身边”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活动以及和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互动和互写书信等。
不仅如此,我多次和老捐友一起到社区去宣传,上门为需求者面对面办理捐体登记手续等。在活动中,我了解并熟悉登记的基本流程。当看到新捐友手捧“证书”开心的样子,我更觉得“三献”宣传的重要性。
现在,宣传“捐友”成了我生活的重心,亦是我的信念。我像当兵时那样的韧性和努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学习《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并虚心向老捐友小组长学习。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身为一名老兵,身为一名“捐友”宣传员,我要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捐友组织中来,共同为医学事业作贡献。我始终相信,有一种火光热烈而绚烂,它会让我们摒弃世俗,敞开心扉奉献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