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京的清明节,没有“雨纷纷”,取而代之的是阳光和微风。
春天到来,柳枝抽新芽、樱花落如雪,今天,我们以另一种方式触摸生命的温度,在这个特别的日期,共同缅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
“如你所愿,我们努力淡去你离去的悲伤,迎着太阳,为新的诞生轻唱。”
社会
沐手敬书 华夏同缅
清明节前,全国各区纷纷开展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但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40多个城市缅怀活动现场的主色调都是象征着生命的绿色。
现场参与活动的也不是身着统一服装的人群,他们中有的穿着运动服,有的还背着大书包,有的甚至穿着外卖骑手的服装,年龄层更是从小孩跨越到了老人。
这是“沐手敬书 华夏同缅”的活动现场,该策划由南京市红十字会在2023年首次提出,目的是以一种从容、希望、向光而行,且能让所有路过的人都能参与进来的方式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向遗体器官捐献者、捐献者家属们致敬。
2025年,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和全国众多红十字会的认可和支持下,全国40多个城市联动,共同开展2025年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
于是,在春意盎然的3月,全国40多个城市的市民以手书的方式,共同向捐献者致以敬意。
捐友
成为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死亡是悲伤的事,没有人能否认。但有一群人,努力将这条路铺满鲜花。
“南京市捐友协会”全称“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协会”,成立于1996年,是全国首个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组织。
这群平均年龄73岁的捐友,不但自愿去世后捐出自己的身体,在活着的时候也努力发光发热。
南京市六合区捐友 钟礼升
十年间,75岁的“志友”钟礼升,他的足迹遍布六合9个街镇、近百个村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宣传大使”。他的包里永远装着捐友宣传册和登记表。从社区到田间,他一遍遍解释:捐遗体不是“不吉利”,是给后人留希望。“医学院的孩子们需要老师,失明的人需要角膜,这是在做好事啊!”他曾因频繁奔波换过两辆小电驴,但脚步从未停歇。
南京市捐友崔旭
崔旭是南京市捐友协会副会长,她的工作除了接待咨询,还有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系统的管理,为了做到全天候服务,她的电话永远是24小时开机。面对捐献者亲属们的焦躁和顾虑,崔旭永远耐心安抚、解释。她知道,每一个捐献决定背后都承载着家庭的痛苦与希望,都凝聚着捐献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南京市江北新区捐友黄培昇
黄培昇是南京市捐友协会江北新区分会成员,也是“安悦生命”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的发起人。和常规的“三献”志愿工作相比,黄培昇所在临终关怀小组会多做一件事:陪伴病危的遗体器官捐献登记者和家属。五年来,小组共开展27次临终关怀的志愿服务,期间所有费用均由参与的队员个人承担,没有接受任何社会捐款。因为同是"捐友",这份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们愿意付出,他们愿意陪伴着这些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灵魂,让爱与希望延续。
热爱生活,敬畏生命,感恩社会。捐友们对社会的奉献不只在去世后,他们用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如何赋予它更深层次的意义。他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把生命的温度延续到了心跳停止之后。
受捐者
谢您赐我人间四月天
2025年,我们将缅怀活动的主题定为“从结束时开始”。这是一个可深可浅的主题,最浅的解读就是原本走向尽头的生命,因为捐献者赠与的器官而重生,有了新的开始。
4月3日,一位肾移植术后10周年后的广东网友在网上发布文章,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去悼念那位永远不知道姓名的捐献者。他说:“10年了,陌生人,您放心吧,我会带着你的礼物好好地活着!”
清明节前的雨总是下得绵长。每年这个时节,我习惯性摸了摸髂部的疤痕。它像一道温柔的“年轮”,提醒我:有人离开了,却把“活着”作为礼物留给了我。
十年前的手术台很冷,但当我醒来时,医生轻声说:尿量已经有1500ml了。那一刻我突然想哭。我不知道你的名字、年龄、故乡,却从此带着你的一部分,去看春樱和冬雪。这些年,我总在细微处感知你的存在:每天清晨打开药盒时,会对着镜子说“早安”;复查指标正常时,会买一束花放在窗台;甚至闻到雨后泥土的气息,都会猜想——你是否也曾爱过这样的春天?ㅤ
他们都说器官捐献是“生命的接力”,但我知道,这不仅是医学的奇迹,更是一个陌生人给予另一个陌生人最极致的温柔。所以我不敢懈怠活着:按时吃药、认真生活、偶尔冒险去追极光……因为我的每一次心跳,都是两个人的远方。
清明是告别的日子,也是重生的季节。此刻窗外的樱花开了,我轻轻按了按胸口——
你看,今年的春天也很美。
谢谢你,素未谋面的你。我会带着这份礼物,
把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活得热气腾腾。
在“沐手敬书 金陵缅怀”秦淮区夫子庙的活动现场,我遇到了两位来自河南的游客,她们没有对这样的活动避之不及,反而主动询问缅怀方式,然后写下“真爱永恒”。
此刻,南京博爱之都的称号与“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完成闭环。
善良是人间永恒的通行证,清明风起,华夏同缅。